5月22日,朝鲜语专业“名师名家进课堂”系列活动迎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韩国)语系副教授金镛镇,为崔海燕老师的《朝鲜语视听说(4)》带来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此次活动以韩国传统戏剧“板索里”为主题,结合丰富的视听资料与跨文化对比,为学生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与现代发展动向。

图为金镛镇老师在讲解板索里的经典曲目《沈清歌》
金镛镇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韩国)语系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出版《石川林亿龄汉诗文学研究》等专著、编著与译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学界享有广泛赞誉。
课堂上,金镛镇老师以韩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索里”为核心,通过视频资料与深入讲解,系统阐释了其艺术特点与发展脉络。板索里是一种集说唱、表演、音乐于一体的传统戏剧形式,其特点在于“一人多角”——由一名“唱者”通过声音、肢体语言和即兴互动,演绎复杂剧情,辅以鼓手的节奏伴奏,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
表演、音乐于一体的传统戏剧形式,其特点在于“一人多角”——由一名“唱者”通过声音、肢体语言和即兴互动,演绎复杂剧情,辅以鼓手的节奏伴奏,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
金镛镇重点分析了板索里的经典曲目《春香歌》《沈清歌》,并梳理了其从朝鲜王朝时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他提到,板索里在当代通过融入现代剧场技术与多媒体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韩国影视作品《桃李花歌》《西便制》中均巧妙化用板索里元素,展现传统艺术在流行文化中的创新表达。
为深化理解,金镛镇将板索里与中国京剧、日本能剧进行对比。他指出,京剧以程式化的动作、脸谱和行当分工为特色,而板索里更注重个人表演者的即兴发挥与情感传递;相较日本能剧的缓慢节奏与抽象叙事,板索里则更具戏剧冲突与平民化色彩。通过视频片段对比,学生直观感受到东亚传统戏曲的多样性与文化共通性。

图为课后金镛镇老师与学生合影
在课堂上,金镛镇老师还与学生互动探讨了传统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路径。有学生表示:“通过对比中日韩戏剧,我不仅理解了板索里的独特性,更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代对话。”崔海燕老师总结称,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朝鲜语教学注入了文化深度。
撰稿:刘迪
摄影:崔海燕
审核:白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