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交流
商务外院学院举办区域国别视阈下外语学科专业转型研究讲座
   2025-10-21
 

2025年10月20日,商务外语学院东亚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在奉浦校区行政楼407会议室隆重举行。国家首届教学名师、二级教授、文学博士蔡美花受邀以区域国别研究视阈下外语学科专业转型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度剖析外语学科突破传统瓶颈的路径选择,为该校商务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前沿理念。讲座由朝鲜语专业主任崔海燕主持,学院党总支书记余绘平、院长段俊晖、副院长白莲花参加了本次讲座。

image.png

图为蔡美花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介绍

深耕领域数十载 名家解码转型核心逻辑

作为朝鲜韩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东北亚区域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蔡美花教授开篇即点出外语学科转型的时代必然性。她指出,传统外语教学重语言技能、轻区域认知的局限已难以适配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语言+区域国别研究的复合型发展模式——既要以扎实的语言功底为基础,又要深耕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知识体系,实现从语言工具使用者区域问题研究者的身份跨越。

结合自身学术转型经历,蔡教授分享了从韩国文学研究拓展至东北亚文化研究的实践经验。她强调,学科转型并非对传统语言教学的否定,而是在保持学术根基的前提下进行领域拓展,这一过程需依托教育部、外交部等机构的战略支持,通过实地调研、国际交流等方式积累区域研究的一手资料。在谈及区域研究的精准性时,她以延边大学研究方向为例,提出高校应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聚焦核心研究领域,如东北高校可重点深耕朝鲜半岛研究,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

追溯学科发展脉络 解析中国实践与标杆案例

讲座中,蔡美花教授系统梳理了区域国别学的全球发展历程与中国实践路径。她介绍,该学科起源于18世纪欧美殖民时期的区域研究,二战后形成成熟体系,美国通过对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构建的区域认知框架,成为国际学界典范。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在社科院及重点高校布局专项研究。

在国内实践案例中,蔡教授重点推介了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的建设经验——作为国内东北亚研究的顶尖实体机构,其拥有百余名教研人员及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成为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标杆。她同时分享了湖南师范大学的转型探索:该校构建外语+法律复合专业,实行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双导师制,并牵头组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团队,其三个研究中心均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入选率达5%,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聚焦智库建设 透视中韩关系与国际交流价值

结合三年智库工作经历,蔡美花教授重点阐释了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智库价值。她以韩国首尔大学统一和平研究院为例,说明该机构通过南北朝鲜统一问题调研形成的智库报告,直接为韩国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凸显了高校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功能。在中韩关系研究方面,她分享了首尔大学国际会议中的调研发现:韩国民众对中国文化、饮食的认知存在偏差,青年一代的相互理解不足成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潜在挑战。

image.png

图为讲座结束后蔡老师与院领导及学院老师和学生合影

讲座后,商务外语学院举行客座教授聘任仪式。院长段俊晖为蔡美花教授颁发聘书,肯定其学术影响力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蔡教授表示将履职尽责,助力学科转型与人才培养,为校院发展贡献力量。仪式为双方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图片1.png

图为客座教授聘任仪式

本次讲座为上海商学院师生提供了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也为外语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东亚研究中心将继续举办高质量学术活动,推动区域与国别研究深度融合,助力学校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撰稿:刘  迪

摄影:李  敏

审核: 白莲花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